返回目录
小部经典二 经集(三 大品)
	

                               一  出家经1

    四○五        云何出家具眼者2         云何观察彼世尊
                  出家何为大喜庆          佛之出家阿难说               (一)
    四○六        在家居住多狭隘          烦恼尘垢发生处
                  出家之后多宽广          视无烦恼始出家               (二)
    四○七        出家以后依我身          避离恶行与恶业
                  已舍恶语并恶行          生活遍净度活命               (三)
    四○八        成道前在摩揭陀3         山围之国王舍城
                  充满三十二德相          为行乞而赴王城               (四)
    四○九        高殿耸立摩揭陀          频毘沙罗见彼佛
                  见已具足微妙相          王对近臣述次义               (五)
    四一○      「汝等注意此尊者4         容姿长大颜色净
                  彼之行步正完全          眼前约可见一寻               (六)
    四一一        于中有念眼下垂          彼之出身非贱家
                  王遣使者走向问          比丘欲向何处行」             (七)
    四一二        所遣彼等之王使          由佛之后追随行
                  比丘今欲往何处          彼之住所何处寻               (八)
    四一三        每家次第续行乞5         善自防护根门护
                  彼佛正知有正念          适量受食钵或满               (九)
    四一四        彼牟尼佛行乞已          由王舍城出市外
                  此处山麓为住所          一直前往盘荼婆             (一○)
    四一五        近前得见佛住所          然后诸使近前行
                  其中一使还王城          追踪之事奏王听             (一一)
    四一六      「大王若问此比丘          盘荼婆前山窟中
                  如虎如牛如师子          置身一直而端坐」           (一二)
    四一七        王闻使者之言已6         剎帝利王乘美乘
                  一心前往佛住所          盘荼婆山直急行             (一三)
    四一八        剎帝利王乘车行          来至山麓下坐乘
                  步行行近比丘前          诣彼牟尼坐其处             (一四)
    四一九        国王坐已心欢喜          与彼交问喜候语
                  感铭语毕王致意          国王如是述次义             (一五)
    四二○      「汝尚年轻且年少          青年人生第一期
                  具备容貌与壮行          出身如正剎帝利             (一六)
    四二一        我欲与汝诸财物          象众先导有光辉
                  精锐军队汝受用          语我所问汝之生」           (一七)
    四二二      「雪山山腹是故居7         憍萨罗国往昔住
                  具备财宝勇进者          端方正直一民族             (一八)
    四二三        彼之族姓为日种          彼之生族曰释迦
                  由彼家族我出家          非为冀求诸欲者             (一九)
    四二四        已见诸欲之过患8         以见出离为安稳
                  我为出离行精勤          意喜精勤非诸欲」           (二○)
            
			出家经竟
	

注 1 本经乃世尊踰城出家后,由迦毘罗城南下入王舍城行乞时,与摩竭陀国王频毘娑罗会见时所述之状况。为佛传之一部。此与会见频毘娑罗王之故事,虽出于多种佛传,但如本经之以偈文出者,与本经同源而来者有MahavastuII,P.198f、四分律卷三一(大正藏二二、七七九c以下)、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四(大正藏二四、一一八b以下)等。特别是有部毘奈耶破僧事与本经各偈极为相似。

2 本偈以下至最后之各偈可参照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四(大正藏二四、一一八b以下)。

3 本偈以下之很多偈,可参MahavastuII,P.198f。

4 本偈以下至最后之各偈,与四分律卷三一(大正藏二二、七七九c以下)相当一致。

5 在Mahavastu中无与本偈相当者。

6 以下之四偈,不与Mahavastu相当。

7 以下之二偈,可参照大智度论卷三(大正藏二五、七七a)。

8 在Mahavastu中无与本偈相当偈。

                           二  精勤经1

    四二五        尼连禅河畔         瑜伽得安稳
                  极勤修禅思         专心我精勤                        (一)
    四二六        恶魔障解脱         悲悯语近我
                「汝瘦颜色恶         汝之近死期                        (二)
    四二七        汝死有千分         汝生只一分
                  汝生为殊胜         有命行诸善                        (三)
    四二八        汝若行梵行         向火献供物
                  汝应积多福         汝何作精勤                        (四)
    四二九        精勤道难至         难行到达难」
                  恶魔述此偈         立于佛之前                        (五)
    四三○        如此示恶魔         世尊如次说
                「放逸之波旬         来此何目的                        (六)
    四三一        世间福微量         于我无所用
                  目的求诸福         恶魔为人说                        (七)
    四三二        先信次精进         又是我有慧
                  如此自专心         何须汝求生                        (八)
    四三三        我起精进风         涸竭诸流水
                  如此自专心         使我身血涸                        (九)
    四三四        身体血涸时         胆汁痰亦涸
                  身体肉灭尽         我心益澄静
                  我具念慧定         愈能善立住                      (一○)
    四三五        如斯善住立         得最高受用
                  心不求诸欲         有情中清净                      (一一)
    四三六        汝欲第一军2        不乐第二军
                  饥渴第三军         渴爱第四军                      (一二)
    四三七        惛眠第五军         怖畏第六军
                  疑为第七军         覆情汝八军                      (一三)
    四三八        恭敬利名誉         邪行得名声
                  称扬赞自己         贬下毁他人                      (一四)
    四三九        汝军障解脱         黑魔之军势
                  无勇者不胜         勇者胜已乐                      (一五)
    四四○        我着文邪草3        不乐着生命
                  若我败之生         不如战死胜                      (一六)
    四四一        沙门婆罗门         没于战不见
                  寻行诸善者         不知涅盘道                      (一七)
    四四二        驾象意无怠         四方见魔军
                  斗战我抗衡         此场不能动                      (一八)
    四四三        含天诸世人4        不堪胜魔军
                  我慧破汝军         如石破土钵                      (一九)
    四四四        自由善思惟         善念使住立
                  诸国我游行         广导诸弟子                      (二○)
    四四五        我教诸弟子         专心不放逸
                  无忧至彼处         无欲得涅盘」                    (二一)
    四四六      「我于七年间5        缠付从随彼
                  有念正觉者         不得乘机会                      (二二)
    四四七        石有脂肪色6        或有此柔软
                  有此美味食         如鸦步徘徊                      (二三)
    四四八        不得其美味         鸦舍此处去
                  如近石之鸦         我等厌瞿昙」                    (二四)
    四四九        彼魔败忧闷7        由胁落琵琶
                  夜叉意销沉         从此便消失                      (二五)
            
			精勤经竟

注 1 本经与前经之最后偈:「意喜精勤非诸欲」,精勤是佛在成道前六年间有关与恶魔争斗而说者。此亦成为佛传之一部分。此一故事亦多由佛传中出。与本经同源之偈者有Mahavas-tuII,PP.238-240佛本行集经卷二五(大正藏三、七六九b以下),Lalitavistara(Lef-mann)PP.261-263,方广大庄严经卷七(大正藏三、五八二b以下)等。

2 以下四偈被引用于MNd.P.96;P.174;P.333fCNd(暹罗本)P.144f。又与此等四偈相当之偈,可见大智度论卷五、卷一五(大正藏二五、九九b以下、一六九a)。而在其卷五则被引用于杂藏经所说与此四偈及以后数偈相当之偈。

3「文邪草」(munja)为世尊于成道时在菩提树下敷座之草。属禾本科,汉译吉祥草。

4 以下三偈可参照大智度论卷五(大正藏二五、九九c)。

5 本偈被引用于DA.III,P.994;MA,III,P.373;SnA,P.37。

6 以下二偈亦出于S.I,p.124。与之相当之偈可参见杂阿含二四六经、一○九二经(大正藏二、五九b、二八六c),别译杂阿含三一经(大正藏二、三八三b)。

7 本偈亦出于S.I,p.122被引用于DhpA.I,P.433。汉译相当之偈可参见杂阿含一○九一经(大正藏二、二八六b)。

三 善说经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时世尊告诸比丘曰:「诸比丘!」诸比丘答世尊:「尊师!」

    世尊如是曰:「诸比丘!具备四支语,为善说而非恶说,无罪而不见责难于诸识者。云何四支?诸比丘!有比丘只语善说、不语恶说;只语法、不语非法;只语爱语、不语不爱语;只语真实语、不语虚伪语。具备此等四支语,为善说而非恶说,无罪而不见责难于诸识者。」世尊如斯说,善逝如斯说已,师〔世尊〕更曰:

    四五○        善人最上语善说(此为第一)2
                  语法不应语非法(此为第二)
                  爱语不语不爱语(此为第三)
                  语实不语虚伪语(此为第四)   

时尊者婆耆舍由座而起,偏袒一肩,向世尊合掌,白世尊言:「善逝!我已明解世尊所说义。」「婆耆舍!汝言明解。」时婆耆舍尊者于世尊前,以适当诸偈赞叹世尊:

    四五一      「勿使自己苦3           又勿害他人
                  只语之应语            此实善说语                     (二)
    四五二        能作欢迎言            只应言爱语
                  勿用诸恶言            爱语言他人                     (三)
    四五三        真实语甘露            是为永远语
                  善人真实义            法上言住立                     (四)
    四五四        佛为达涅盘4           为尽苦边际
                  说示安稳语            诸语实最上」                   (五)
            
			善说经竟

注 1 本经其原形出于S.I,p.188f(S.8,5,Subhasita)。汉译之相当经,则杂阿含一二一八经(大正藏二、三三二a),其别译杂阿含二五三经(大正藏二、四六二b以下)等。尤以杂阿含与巴利很类似。

2 本偈出于上述诸经外,被引用于KhpA,P.135,在出曜经卷一一(大正藏四、六六七a),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八一b),四分律卷五二(大正藏二二、九五二b),大毘婆沙论卷六(大正藏二七、二八c),阿毘昙毘婆沙论卷三(大正藏二八、二○c),瑜伽师地论卷一七(大正藏三○、三八一b)均有相当之偈。

3 以下之四偈亦出于Thag.VV.1227-1230。更在出曜经卷一一(大正藏四、六六七a以下),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八一c),四分律卷五二(大正藏二二、九五二b)均有相当之偈。

4 本偈被引用于KhpA.P.136。

四 孙陀利迦婆罗堕阇经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憍萨罗国孙陀利迦河边。尔时,孙陀利迦婆罗堕阇祀火婆罗门,于孙陀利迦河边,行祀圣火之火供养。时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行祀火之火供养已,即由座起,回望四方自谓:「此残余供物,应使谁受耶?」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由不远之树下见世尊以衣披缠至头而坐。见已,以左手持残余供物,行近世尊之处。时世尊闻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之足音而开启头衣。时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见世尊为光头圆顶,即谓:「此是沙门。」便欲转回。时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作如是思念:「虽为光头圆顶,此世亦有一部分光头圆顶之婆罗门;我且近前,问彼之出身。」于是,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行近世尊之处。诣前白世尊言:「尊者何姓之出生?」时世尊以偈对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曰:

    四五五      「我非婆罗门          亦非剎帝利
                  既非毘舍族          又非他何者
                  遍知凡夫姓          皆称为五蕴
                  我无有一物          以慧游世间                       (一)
    四五六        着僧伽梨衣2         无家我游行
                  剃除须与发          自心使寂灭
                  对此世人等          悉是无染着
                  汝今问我姓          实为不适宜」                     (二)
    四五七      「我等婆罗门          见时相问讯 
                  尊婆罗门否          习问为常例
                  若汝婆罗门          答非婆罗门
                  我今重问汝          三句廿四字
                  彼之娑毘底3         吠陀之赞歌」                     (三)
    四五八      「何为是仙人          剎帝利何为4
                  乃至婆罗门          人人于此世
                  何以多营作          供养诸天神
                  极达吠陀者          供时受供物
                  我说供有效」                                         (四)
    四九五        婆罗门曰:
                「通达吠陀人          我今见如斯5
                  彼供实有效          未见如尊师
                  献果施其它          无有资格人」                     (五)
    四六○      「汝于信乐我          婆罗是故门
                  汝为求知义          近前来请问
                  认汝是寂静          无忿恨烟者
                  无苦亦无求          发见善慧者」                     (六)
    四六一      「乐供卿瞿昙          欲供予不知
                  教予供养法          何处供有效
                  敬请教示我          然者婆罗门
                  汝倾耳谛听          为汝说供法                       (七)
    四六二        勿问出生族          唯问彼之行
                  火生实由薪          虽是卑贱家
                  牟尼是有智          高贵惭愧者                       (八)
    四六三        真谛自调练7         调御己诸根
                  极达诸吠陀8         梵行已成人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九)
    四六四        无家舍诸欲9         能善自制伏
                  如梭之端直          时物供诸人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
    四六五        善能离诸贪          等持寂诸根
                  如月离罗喉10        时物供诸人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一)
    四六六        常念无执着          我意之舍离
                  游行于世间          时物供诸人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二)
    四六七        离舍于诸欲          战胜诸欲行
                  生死知边际          而寂灭明澄
                  清凉如湖水          如来受献果                    (一三)
    四六八        如来诸等者          远离诸不等
                  有无边智慧          此世及他世
                  亦无有染着          如来受献果                    (一四)
    四六九        无谄无傲慢          离贪无我意
                  无求除忿恨          而成自寂静
                  离垢婆罗门          如来受献果                    (一五)
    四七○        既断意住着          无何之执取
                  无此彼世着          如来受献果                    (一六)
    四七一        等持度暴流          知法最上见
                  漏尽最后身          如来受献果                    (一七)
    四七二        有漏麤恶语          遣除灭无存
                  解脱达吠陀          如来受献果                    (一八)
    四七三        超染无染着          有慢有情中
                  而至于无慢          遍知于诸苦
                  共生田因缘          如来受献果                    (一九)
    四七四        不依于意欲          而至见远离
                  说超异端见          所起之烦恼
                  无何之所缘          如来受献果                    (二○)
    四七五        证知彼此法          遣除及此等
                  灭没令无余          达成于寂静
                  取尽而解脱          如来受献果                    (二一)
    四七六        见结烦恼生          究竟之灭尽
                  贪路除无余          清净而无过
                  离垢无障碍          如来受献果                    (二二)
    四七七        无观自己我          一心于等持
                  身端正自住          不动不心栽11
                  乃至无疑惑          如来受献果                    (二三)
    四七八        无毫愚痴因          于一切诸法
                  而具有智见          不再以持有
                  最后之生身          以达有吉瑞
                  无上之正觉          以上人心净
                  如来受献果」                                      (二四)
    四七九      「如是之尊师          吠陀达人故
                  如此我供养          为实之供养
                  梵天实证人          受食我献果」                  (二五)
    四八○      「唱偈与得食12        非我所应食
                  依偈而受食          非诸正见法
                  诸佛斥唱偈          而得供养食
                  婆罗门有时          法唯诸佛行                    (二六)
    四八一        有一切诸德          漏尽灭疑惑
                  如是此大仙          供养他饮食
                  佛为期福者          最大之福田」                  (二七)
    四八二      「如何食我施          我愿欲知此
                  敬受尊师教          我于供养时
                  遍求如斯人          欲作斯供养」                  (二八)
    四八三      「远离强情者          其心不混乱
                  解脱诸欲者          除去诸昏沉                    (二九)
    四八四        调伏越诸境          明察生死者
                  具备牟尼性          斯者来受供                    (三○)
    四八五        对彼调颦蹙          合掌礼拜彼
                  供彼饮食物          斯施为有效」                  (三一)
    四八六      「彼尊师佛陀          值得受献果
                  无上之福田          受供一切世
                  施与于尊师          必有获大果」                  (三二)

时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白世尊言:「卿瞿昙!希有,卿瞿昙!希有。卿瞿昙!犹如使倒者起,蔽覆者露现,教迷者以道,又如暗夜揭来灯火,使有眼者得见诸色。如斯,瞿昙以诸多教说之说法,我愿归依卿瞿昙、法与比丘众。我愿在卿瞿昙之前出家,得具足戒。」

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得于世尊前出家,得受具足戒。而后不久,尊者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远离独自,虔诚不放逸,住于精勤,不久即了知--诸善男子由家出家而达非家之目的--「我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办、更不至如斯(轮回苦界)之状态」,现世而自通达、作证、具足、住于无上梵行之终局(涅盘)。此尊者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成为阿罗汉之一人。

孙陀利迦婆罗堕阇婆罗门经竟

注 1 在注释书中以本经为献果经(Puralasa-sutta)本经序文之长行部分与S.I.P.167f(S.7,1,9,Sundarika)相一致。

2「僧伽梨衣」(Sanghati)义译为重衣,内衣(安陀衣)、为着于外衣是于上者(郁多罗僧),此等谓之三衣,普通比丘之衣服原则上限于此三衣。可参照蛇品第四耕田婆罗堕阇经之注。

3「娑毘底」(Savtti)偈,由三句二十四字组成,见RigvedaIII,62,10,为对太阳神Savitti之赞歌。此赞歌普通称为Gayatri,为婆罗门学习吠陀者最初学习之物。与娑毘底偈相同在佛教最初唱念有由三句二十四字所组成之三归文。

Buddhamsaranamgacchami(归依佛)

Dhammamsaranamgacchami(归依法)

Sanghamsaranamgacchami(归依僧)

今所说之娑毘底,乃指佛教之娑毘底三归依文。又有关婆罗门之娑毘底可参照五六八偈。

4 本偈前半同一○四三偈。

5 本偈可参照S.I,P.168杂阿含一一八四经(大正藏二、三二○c),别译杂阿含九九经(大正藏二、四○九a)。

6 本偈及次之前半偈亦出于S.I,P.168。汉译相当之偈可参见杂阿含一一八四经(大正藏二、三二○c),别译杂阿含九九经(大正藏二、四○九a)。

7 本偈前半被引用于SA.I,P.26。

8「吠陀」(Veda)指须陀洹道乃至阿罗汉道之智。

9 以下二偈同于四九七偈、四九八偈。

10「罗喉」(Rahu)为印度信仰传说中之阿修罗(鬼神),吞月及太阳。罗喉吞月及太阳时,起月蚀及日蚀。

11「心栽」(cetokhila)乃心之荒芜。此有五种,即:疑佛不信、疑法不信、疑僧不信、疑戒定慧三学不信、对同梵行者瞋而不喜,自不精勤。

12 以下二偈与八一偈、八二偈相同。亦出于S.I,P.167.P.168,前偈被引用于Mil.P228。此等二偈汉译相当之偈可参见别译杂阿含九九经(大正藏二、四○九a以下)。

五 摩伽经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王舍城之灵鹫山。时2 摩伽学童诣近世尊之所。近已,与世尊相问候,交谈喜庆怀念之语,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摩伽学童白世尊言:「卿瞿昙!我为施主、施者,宽容仁慈而应他所求,依法遍求诸财。依法遍求诸财已,如法得、如法储。以诸财施一人、施二人、施三人、施四人、施五人、施六人、施七人、施八人、施九人、施十人、施二十人、施三十人、施四十人、施五十人、施百人、施其以上之人。卿瞿昙!我如斯施、如斯供养,生多福否?」「学童!汝如斯施、如斯供养,生多福。学童!汝为施者、施主,宽容仁慈而应他求,依法遍求诸财。依法遍求诸财已,如法得、如法储。以诸财施一人乃至施百人,施其以上之人。斯人生多之福。」

时摩伽学童以偈白世尊,

    四八七        摩伽学童曰:
                「我身着袈裟          游行而无家
                  敬问尊瞿昙          望求福供养
                  为应他之求          在家施主者
                  此世于他人          施与饮食物
                  献供者何处          献供是清净」                     (一)
    四八八        世尊曰:
                「望求福供养          为应他之求
                  在家施主者          此世于他人
                  施与饮食物          应施与圣者
                  此施彼有幸」                                         (二)
    四八九        摩伽学童曰:
                「望求福供养          为应他之求
                  在家施主者          此世于他人
                  施与饮食物          应施与圣者
                  世尊教语我」                                         (三)
    四九○      「诸德无一物          自制实无染
                  游行于世间          受人时供养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四)
    四九一        断一切结缚          调御诸根门
                  解脱而无苦          无求于诸人
                  应受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五)
    四九二        解脱一切结          调御诸根门
                  解脱而无苦          无求于诸人
                  应受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六)
    四九三        舍断诸贪欲          瞋恚及愚痴
                  诸漏已灭尽          梵行已成立
                  应受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七)
    四九四        无谄慢贪欲3         离欲无我意
                  受人时供物应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八)
    四九五        无陷诸结爱          度越于暴流
                  无我意行人          应受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九)
    四九六        此世及彼世          并任何世界
                  无种有渴爱          受人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
    四九七        诸欲舍无家4         游行善自制
                  如梭之端直          受人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一)
    四九八        远离诸贪欲          等持善诸根
                  解脱诸烦恼          如月脱罗喉
                  受人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二)
    四九九        自己行寂止          无怒离贪欲
                  舍断世五蕴          而成无所趣
                  受人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三)
    五○○        生死断无余          超越诸疑惑
                  受人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四)
    五○一        所依自己德          游行于世间
                  无有存一物          解脱一切处
                  受人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五)
    五○二      『此为最后有          无有存再生』
                  如实知此世          受人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六)
    五○三        乐禅达吠陀          有念得正觉
                  人天归依处          受人时供物
                  期福婆罗门          应当供养彼」                   (一七)
    五○四      「我无空质问          世尊之宣说
                  为我应施者          尊师知法界
                  尊师于此世          如斯知如实」                   (一八)
    五○五        摩伽学童曰:
                「期福而供养          应于他人求
                  在家施主者          此世施他人
                  一切饮食物          世尊以语我
                  完全法供养」                                       (一九)
    五○六        世尊曰:
                「摩伽行供养          于一切三时5
                  令心欣寂净          如斯供养者
                  所缘真施物          彼住断过恶                     (二○)
    五○七        彼离诸贪欲          调伏于瞋恚
                  修慈无量心          日夜不放逸
                  于一切诸方          遍满无量心」                   (二一)
    五○八        离为净解脱          又谁使缠缚
                  依何至梵界          牟尼之问我
                  不知而说示          世尊我今日
                  面见于梵天          尊师真如同
                  我等之梵天          光明辉耀人                     (二二)
    五○九        世尊曰:
                「摩伽三种物6         完具行供养
                  加斯受施人          共幸应施者
                  供养应正求          我言生梵界」                   (二三)

如斯言已,摩伽学童白世尊言:「卿瞿昙!希有,卿瞿昙!希有。卿瞿昙!犹如使倒者起,令覆蔽者显露,如迷者教以道,如暗夜揭来灯火,使有眼者得见诸色。如斯,卿瞿昙以诸多之教说说法。我归依卿瞿昙与法及比丘众。卿瞿昙受我自今日以后至尽形寿归依为优婆塞。」

摩伽经竟

注 1 本经相当于汉译杂阿含一一五九经(大正藏二、三○九a以下),别译杂阿含八二经(大正藏二、四○二b以下)。汉译极为简洁,偈数较少,虽与巴利文多少类似,但一一偈比较,字义难令相当。

2 学童(Manava)汉译为儒童。谓为就师受学时代之婆罗门子弟,多为青年,故译为学童、儒僮等。其中如一一二○偈之宾祇耶学童,乃极为老年者亦称学童之名,盖彼当时,尚为婆和利弟子之故。

3 本偈可参照四六九偈。

4以下之二偈与四六四偈、四六五偈相同。

5「一切三时」(Sabbattha)指施前、施时、施后之三时,此三时应以欣心供养。

6「三种」参照前注。

六 萨毘耶经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迦兰陀竹林园。尔时,萨毘耶普行者,因昔日与之具血缘之天神提示问题,并曰:「萨毘耶!汝可至沙门或婆罗门处,若解答此疑问,汝得行梵行。」时萨毘耶普行者于彼天神处受其问已,即至有弟子众、有群,为群众之师,有名而有名声,为宗祖及众人之善评者,2所谓不兰迦叶、末伽梨瞿舍罗、阿耆多翅舍钦婆罗、波拘陀迦旃延、散若耶毘罗弗多、尼犍若提子等(六师)沙门婆罗门处,向彼等请问。彼等受萨毘耶普行者之问,而不能满足答复,不能满足答复更又现瞋怒不愉快,且反问萨毘耶普行者。时萨毘耶普行者即自思念:「尊者沙门婆罗门,有弟子众、有群、为群之师,有名而有名声,为宗祖及众人之善评者,所谓不兰迦叶乃至尼犍若提子(六师),彼等对我之问,不能满足答复而现瞋怒不悦,且反问我有关此者。如是,我转居于劣位(在家之状态)退受诸欲耶?」时萨毘耶普行者又更思念:「沙门瞿昙有弟子众、有群、为群之师,有名而有名声,为宗祖及众人之善评者。我何不至沙门瞿昙之处,为此等而问耶?」于时萨毘耶普行者又更思念:「尊者沙门婆罗门长老耆宿,达高老龄者而多经验,出家甚久,有弟子众、有群为群之师,有名而有名声,为宗祖及众人之善评者,所谓不兰迦叶乃至尼犍若提子(六师),彼等尚不能满足解答我之问而现瞋怒不悦,且反问有关此事,然沙门瞿昙又何能得解答此等之质问耶?盖以沙门瞿昙年少、新出家。」时萨毘耶普行者又更思念:「不可以沙门年轻而轻视侮蔑。纵令沙门虽年少而彼有大神变、大威力、我何不至沙门瞿昙之处,为此等而问耶?」时萨毘耶普行者向世尊之住处旅行前去。次第近至王舍城迦兰陀竹林园世尊之居处。诣近已,与世尊共致问喜庆怀念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萨毘耶普行者以偈白世尊言。

    五一○        萨毘耶曰:
                「我有疑疑惑          我欲来请问3
                  今我此终熄          对我之所问
                  顺次而随法          敬请解答我」                     (一)
    五一一        世尊曰:
                「萨毘耶远来          汝欲行询问
                  为汝此终熄          我对汝之问
                  顺次而随法          为汝言解答                       (二)
    五一二        萨毘耶汝意4         所欲之何事
                  随意汝询问          使汝疑终熄」                     (三)
				  
时,萨毘耶普行者思念:「尊者瞿昙实甚稀有,尊者瞿昙实未曾有!我实于其它沙门婆罗门处,
不获请益之机会,而沙门瞿昙则予我询问之余地。」萨毘耶欢喜踊跃、心生喜悦,向世尊询问。

    五一三        萨毘耶曰:
                「得何言比丘          依何为柔和
                  何谓调御者          如何称为佛
                  世尊我所问          敬请为答复」                     (四)
    五一四        世尊曰:5 
                「萨毘耶修道          至于般涅盘
                  度脱诸疑惑          舍断有非有
                  行成灭再有          此称为比丘                       (五)
    五一五        有舍一切处          有念诸世间
                  不害任何物          越度暴流者
                  无浊称沙门          无恼是柔和                       (六)
    五一六        内外诸世间6         调修诸根门
                  洞察此彼世          修习调御者                       (七)
    五一七        一切之妄想          分别及轮回
                  生死此两者          当应善辨知
                  离尘无秽污          而得为清净
                  得生之灭尽          此称为如来」                     (八)
				  
时,萨毘耶普行者于世尊之所说,生大欢喜,随喜、意悦、欢喜踊跃、喜悦,更向世尊询问。
	
    五一八        萨毘耶曰:
                「何言婆罗门          依何为沙门
                  何谓沐浴者          何称为龙象
                  世尊我所问          敬请为答复」                     (九)
    五一九        世尊曰:7
                「萨毘耶离垢          斥一切诸恶
                  善等持其心          而得自住立
                  超越于轮回          而有诸功德
                  如是无系缚          此称婆罗门                     (一○)
    五二○        寂静舍善恶          远离尘秽垢
                  知此世他世          如超生与死
                  如是之行者          故称为沙门                     (一一)
    五二一        洗落内与外          世间之诸恶
                  时间之轮回          天人之世界
                  不入时轮回          此名沐浴者                     (一二)
    五二二8       不行何等罪          舍离诸结缚
                  一切处解脱          是为无染着
                  如是之行者          故称为龙象」                   (一三)
				  
时,萨毘耶普行者于世尊之所说,生大欢喜,随喜、意悦、欢喜踊跃、喜悦,更向世尊询问。
	
    五二三        萨毘耶曰:
                「佛说谁田胜          依何为善巧
                  如何成贤者          如何谓牟尼
                  世尊我所问          敬请为答复                     (一四)
    五二四        世尊曰:
                「萨毘耶天人          梵天等为田
                  辨知一切田          解脱一切田
                  之根本结缚          如斯之行者
                  故称胜田者                                         (一五)
    五二五        天人梵为藏          辨知一切藏
                  解脱一切藏          之根本结缚
                  如斯之行者          故称为善巧                     (一六)
    五二六        内外两者白          辨知有净慧
                  超越黑与白          如斯之行者
                  故称为善贤                                         (一七)
    五二七9       内外诸世间          知善不善法
                  值天人供养          越网是牟尼」                   (一八)
				  
时,萨毘耶普行者于世尊之所说,生大欢喜,随喜、意悦、欢喜踊跃、喜悦,更向世尊询问。
	
    五二八        萨毘耶曰:
                「如何之得者          言达吠陀人
                  依何成随知          如何具精进
                  何者称贵族          世尊我所问
                  敬请为答复」                                       (一九)
    五二九10      世尊曰:
                「萨毘耶应知          沙门婆罗门
                  辨知诸吠陀11        对一切诸受
                  远离于贪欲          超越一切受
                  此达吠陀人                                         (二○)
    五三○11      内外等病根          随知障名色12
                  脱诸病根缚          如斯之行者
                  故称为随知                                         (二一)
    五三一        离此世诸恶          越离地狱苦
                  有精进精勤          如斯之贤人
                  故称精进者                                         (二二)
    五三二        内外诸结缚          断除染根本
                  解脱诸染着          乃至根本缚
                  如斯之行者          故称高贵族」                   (二三)
				  
时,萨毘耶普行者于世尊之所说生大欢喜,随喜、意悦、欢喜踊跃、喜悦,更向世尊询问。
	
    五三三        萨毘耶曰:
                「何得谓闻解          依何为圣者
                  如何具行者          何为普行者
                  世尊我所问          敬请为答复」                   (二四)
    五三四        世尊曰:
                「萨毘耶闻已          知通世间之
                  罪无罪诸法          征胜无疑惑
                  解脱一切处          无苦闻解者                     (二五)
    五三五        断除种种漏          阿赖耶执着
                  知无赴母胎          除去三种思13
                  以及泥泞欲          而无妄分别
                  此言为圣者                                         (二六)
    五三六        行得此教中          善巧一切时
                  知于涅盘法          诸处无执着
                  解脱无瞋恚          此为有行者                     (二七)
    五三七        中上下及横          过去现未来
                  所有招苦果          等业当回避
                  谄慢与贪忿          遍知而行持
                  尽名色边际          应得而得者
                  言为普行者」                                       (二八)
				  
时,萨毘耶普行者闻世尊之所说,生大欢喜,随喜、意悦、欢喜踊跃、喜悦,即从座起,
上衣偏袒一肩,合掌向世尊前,以适宜之偈,赞叹世尊:
	
    五三八      「沙门之诤论          由依止而起
                  含说及文字          依止倒想起
                  调伏六十及          三之异端说14
                  如是广慧者          度越暗暴流                     (二九)
    五三九        至苦之边际          到达于彼岸
                  尊师阿罗汉          等正觉者是
                  我想于尊师          乃是漏尽者
                  尊师有光辉          有觉慧博慧
                  以尽苦际者          敬请来度我                     (三○)
    五四○        请知我疑惑          使我度越疑15
                  极牟尼道顶          归命于尊师
                  无荒废日种16        尊师是柔和                     (三一)
    五四一        于我存疑惑          敬请具眼者
                  为我作解答          牟尼是尊师
                  确实正觉者          尊师无诸盖                     (三二)
    五四二        尊师之苦恼          悉推破断灭
                  清凉得调御          成实心坚固                     (三三)
    五四三        龙象中龙象          大雄师说法
                  一切之诸天          以及那罗陀
                  钵婆多两神          皆为共随喜                     (三四)
    五四四        人中高贵者          归命彼尊师
                  人中最上者          归命彼尊师
                  含天诸世界          无胜彼尊师                     (三五)
    五四五17      尊师是佛陀          尊师人天师
                  尊师征胜魔          而是为牟尼
                  尊师已断除          一切诸随眠
                  己达于自度          亦度此诸人                     (三六)
    五四六        尊师度所依          破坏一切漏
                  尊师无取着          乃是为师子
                  怖畏及恐怖          一切舍断者                     (三七)
    五四七        犹如美莲华          不涂着泥水
                  如是之尊师          不涂着善恶
                  雄者出两足          萨毘耶礼师」                   (三八)

时,萨毘耶普行者于世尊之两足以头面顶礼,白世尊言:「希有,尊师!希有,尊师!尊师犹如使倒者起,覆蔽者显露,如教迷者以道,如暗夜揭来灯火,使具眼者能见诸色。如斯尊师以诸多教说说法。我归依尊师与法及比丘众。我欲于尊师世尊前出家,得具足戒。

「萨毘耶!曾为异学徒,欲于此佛教之法与律出家、受具足戒时,彼应四月之间别住。四月后心能决定者,诸比丘可使彼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然此情形18,亦将因人而有不同。〔汝未及四月之别住,而得出家〕。」

「尊师!若曾为异学徒,欲于此佛教之法与律出家、受具足戒时,彼四月间别住,过四月后,心能决定,诸比丘可令彼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之规定,我不但四月之间,我将四年之间别住。过四年后,心能决定,诸比丘可令我出家,令我成戒具足之比丘。」然萨毘耶普行者于世尊前即得出家,受具足戒成为比丘。而于具戒后不久,尊者萨毘耶独一远离,住不放逸,虔诚精勤,不久即于诸善男子正由家出家趣非家之目的,自行通达作证具足无上梵行之终局(即涅盘),更得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办,更不至〔轮回苦界〕之状态。」如斯尊者萨毘耶成为阿罗汉之一人。

萨毘耶经竟

注 1 合与本经相当者有MahavastuII.PP.389-401佛本行集经卷三八、三九(大正藏三、八三三a以下)等。而于Mahavastu等有萨毘耶之详细故事。于巴利文之萨毘耶故事则出有本经之注(SaA.PP.420-422)及Thag.VV.275-278之注,后者实则近于Mahavastu等。

2「不兰迦叶等乃所谓六师外道,彼等于释尊时代,即以摩揭陀为中心,在中印度居一派之宗祖,立说率徒众成沙门僧园。有关彼等之所说请参照所出之诸种文献。例如长阿含沙门果经(大正藏一、一○八a以下),Sumangala-vilasiniI,P.142ff。

3 以下本经各偈,可参MahavastuIII,PP.394-401,佛本行集经卷三九(大正藏三、八三三c以下)。

4 本偈被引用于DA.I,P.155;MA.II,P.274。

5 本偈被引用于MNd.P.71;CNd,(暹罗本)P.31。

6 本偈被引用于MNd.P.170;CNd,(暹罗本)P.244;Netti,P.170。

7 本偈被引用于MNd.P.87;CNd,(暹罗本)P.100;P.113。

8 本偈被引用于MNd.P.202;CNd,(暹罗本)P.98;P.373;MA.I,P.153.SA,I,P.77。

9 本偈被引用于MNd.P.58;P.336;CNd,(暹罗本)P.84f等。

10 本偈被引用于MNd.P.93;p.205;CNd,(暹罗本)P.70。

11 吠陀指须陀洹道等四圣谛之智。

12 障碍(papanca)指渴爱与恶见。汉译为戏论。

13 三种想(tividha-sanna)为欲想(Kama-Sanna)、恚想(Vyapada-Sanna)、害想(Vahimsa-Sanna)。

14 六十三异见(timisatthiosaranani)为于六十二见加入邪见。六十二见可参照长部第一梵网经(D.I,P.13ff)。

15 疑(Vicikiccha)于底本为vicikiccham,今从异本读音。

16 日种(Adicca-bandhu)意为「太阳之亲戚」,是种族之名称,释尊属由日种族之释迦族出身,故谓释尊为日种。

17 次二偈与五七一偈、五七二偈及Thag.vv.839,840相同。

18 因人而不同者,谓由异学归依佛教时,原则上须经四个月之试验时期,始得被允许出家之规定。但如曾为事火外学、结发外学者,为释迦族而曾作异学徒者,及任何具得四向果之具因者,均得除外之规例,将得立即允许出家。今萨毘耶之情况,适应于后者之除外规例。有关前述之三项除外规例亦可参照V.I,P.71。

七 施罗经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游行2鸯崛多罗波国,入于鸯崛多罗波国,名为阿波那村。3适结发苦行者迦尼耶得闻:「实乃释迦族子,沙门瞿昙由释迦族出家,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游行鸯崛多罗波国,来至阿波那。而尊瞿昙,彼世尊是4阿罗汉、等正觉者、明行足者、善逝、世间解、无上者、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彼自通达作证,对含括诸天、恶魔、梵天、之一切世界、及沙门、婆罗门、天人等而教说。彼有初善、中善、后善而说有义、有文之法,说明完全遍净之梵行。其善名声四布。如得见如斯阿罗汉,堪称幸福。」

时结发苦行者迦尼耶诣近世尊之处,诣已,与世尊共致问候,交谈庆慰怀念之语后,坐于一面。世尊向坐于一面之结发苦行者迦尼耶说法教示,鼓舞、激励、使之悦喜。时,结发苦行者迦尼耶,因世尊之说法教示,鼓舞、激励、使得悦喜,而白世尊言:「尊瞿昙与比丘众俱,明日请听受我之请食。」如斯言已,世尊向结发苦行者迦尼耶曰:「迦尼耶!比丘众多至千二百五十人。加之,汝信奉诸婆罗门,〔故施食婆罗门,更又供养我大比丘众,实汝之大负担,请止供养我等。」结发苦行者迦尼耶,再白世尊言;「尊瞿昙!纵令比丘众多至千二百五十人,且我虽信奉诸婆罗门,尊瞿昙与比丘众俱,明日请听受我之请食。」世尊再又向结发苦行者迦尼耶曰:「迦尼耶!比丘众多至千二百五十人,加之,汝信奉诸婆罗门。」结发苦行者迦尼耶又三度白世尊言:「尊瞿昙!纵令比丘众多至千二百五十人,且我虽信奉诸婆罗门,尊瞿昙与比丘众俱,明日请听许受我之请食。」世尊闻已,默然而听许。

此结发苦行者迦尼耶得知世尊之听许,即从座起,归己住院。归后,告诸友人、同僚、亲戚、缘者:「诸友人、同事、亲戚、缘者请听我言,我将招待沙门瞿昙与比丘众共明日之食。故请汝等帮助我。」「唯然、卿!」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之友、同事、亲戚、缘者等答结发苦行者迦尼耶。说已,或掘灶、或伐薪、或洗器具、或充水瓮、或设座席,而结发苦行者迦尼耶自行预备(圆堂)假屋(用帐幕围盖)。

尔时,有施罗婆罗门通晓三吠陀6,并通语汇、仪轨、音韵语源论、(阿闼婆吠陀)之类,及古传说为第五诸圣典之句与解说(文法),并熟达6顺世论、大人相论,住于阿波那,向三百人之学童,教吠陀圣典。

尔时,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信奉施罗婆罗门。时,施罗婆罗门从三百人之学童,〔为除久坐所生之疲劳〕,各处作游步伸膝之行,近至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之住处。施罗婆罗门见迦尼耶属诸结发苦行者,或掘灶、〔或伐薪、或洗器具、或充水瓮〕、或设座席、而迦尼耶则自行预备假屋。施罗婆罗门见已,问结发〔苦行者〕迦尼耶曰:「卿迦尼耶!为子娶妇耶?为女嫁夫耶?现起大供养耶?又对摩揭陀王斯尼耶频毘娑罗与军队共招待明日之食事耶?」「卿施罗7!我非为子娶妇、非为女嫁夫、又非对摩竭陀王斯尼耶频毘娑罗与军队共招待明日之食事,但我现起大供养。即由释迦族出家之释子沙门瞿昙游行鸯崛多罗波国,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已达阿波那。而此尊者瞿昙,彼世尊是阿罗汉、等正觉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名声善扬。我将请彼与比丘众俱明日之食。」「卿迦尼耶!卿言佛耶?」「卿施罗!我言称佛。」「卿迦尼耶!卿言佛耶?」「卿施罗!我言称佛。」

时施罗婆罗门思念:「此佛之声,尚为世间所难得。而我等圣典中述三十二大人相,具备三十二相之大人,唯此二而无其它:即若彼住家则为转轮圣王,作如法正义之王,征服四边诸国,使国土安定。具备七宝,彼有此等七宝,所谓: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居士宝及第七之主兵宝。又彼奋勇豪迈、击破敌军,有千人以上之子。彼之全境不用杖罚、不用刀剑,住于正义以法征服。然若彼由家出家而趣非家者,彼成阿罗汉、等正觉者,开现世间诸烦恼蔽。」

「卿迦尼耶!然此阿罗汉、等正觉者尊瞿昙,今住何处?」于是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伸右腕谓施罗婆罗门言:「卿施罗!此方一带有青树林,〔世尊等即住彼处〕。」

时施罗婆罗门共三百学童,即赴世尊之处。于是施罗婆罗门告彼等学童:「汝等须分作小班静肃步入。盖彼等世尊难近如师子,可一人行之。而我与沙门瞿昙共谈时,汝等勿容置言其间。汝等应待我至谈论终止。」时,施罗婆罗门诣近世尊之住处。近后,与世尊共致问,交谈述怀庆慰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施罗婆罗门探望世尊身中有否三十二大人相。施罗婆罗门除世尊身中之二相,大致见三十二大人相。但所谓马阴藏相、广长舌相之二大人相,〔彼世尊是否有?〕则起疑惑,即对佛不能信解信受。时世尊以作神变使施罗婆罗门得见马阴藏相;世尊更又出舌,以舌触抵两耳孔上下、触抵两鼻孔上下、更以舌蔽前额之一面。如此施罗婆罗门思念言:「沙门瞿昙完整具足三十二大人相而无所缺。我虽不知彼是否为佛陀,然我曾闻诸年老耆宿婆罗门师,又更其师婆罗曾言:『阿罗汉等正觉之人,当被赞说及己身时,现自己之面目。』如是我应以偈赞叹。」如此施罗婆罗门于世尊前以偈赞叹曰:

    五四八      「世尊汝身体健全8       善生善辉我欲见9
                  具黄金色精进者        牙齿亦复极洁白                 (一)
    五四九        然而善生之人者        所有相好皆具现
                  大人之相三十二        一切皆在汝身中                 (二)
    五五○        澄净之眼善颜面        身大端正有光辉
                  沙门众中无比伦        遍照大地如太阳                 (三)
    五五一        汝现庄严成比丘        有如黄金之皮肤
                  如斯最上之容色        汝为沙门更何为                 (四)
    五五二        汝若在家作轮王        车兵称主服四方
                  阎浮林中主宰者        汝为斯人当得值                 (五)
    五五三        地方诸王剎帝利        亦应为汝隶属者
                  瞿昙本是王中王        人类帝王统治者」               (六)
    五五四        世尊曰:
                「施罗当知我是王10      实乃无上之法王
                  依法转轮轮常转        不可反转大法轮」               (七)
    五五五        施罗婆罗门曰:
                「汝是公称正觉者        瞿昙汝曾如斯说
                  我是无上之法王        依法常转永无歇                 (八)
    五五六        谁将果能继师后        卿之将军是弟子
                  谁将继汝之运转        法轮随汝转不歇」               (九)
    五五七        世尊曰:
                「施罗我转是此轮        乃是无上之法轮
                  诸佛如来由此生        随我转者舍利弗               (一○)
    五五八        应明达者已明达11      应修习者已修习
                  应舍断者已断舍        故汝应知我是佛               (一一)
    五五九        汝当对我无疑惑        汝婆罗门信解我
                  屡屡见诸正觉者        但能见佛极难得               (一二)
    五六○        彼等正觉者于世        出现之时实甚难12
                  婆罗门我是佛陀        烦恼箭之治愈者               (一三)
    五六一        我为最胜无比类        善能击破恶魔军
                  一切之敌使降伏        处处欢喜无怖畏」             (一四)
    五六二      〔施罗对三百弟子等言曰:〕
                「具眼者箭治愈者        大雄师子处林中
                  说法如同师子吼        彼之所说善倾听               (一五)
    五六三        最胜尊师无比类        击破魔军方成佛
                  人见有谁不信乐        贱族者亦信乐彼               (一六)
    五六四        欲从我者随我来        不愿我者可自去
                  我近殊胜慧者前        于此佛教我出家               (一七)
    五六五        若开此等正觉教        若为尊师所望者
                  我等亦于慧者前        立志精进愿出家               (一八)
    五六六        此等三百婆罗门        期求所愿同合掌
                  世尊之前誓愿求        齐求师处行梵行」             (一九)
    五六七        世尊曰:
                  施罗梵行是善说        现见实时有乐果
                  学者如能不放逸        就此出家不空过                (二○)

施罗婆罗门与徒众于世尊前出家受具足戒。时13,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于其夜过后,翌晨于自己住处,准备美味之软食硬食,以告世尊:「尊者瞿昙!备食已就,现至食时。」于是世尊晨早着衣,持钵、着僧伽梨衣,近至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之住处。至后与比丘众共坐设席。时,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亲自奉侍,以美味之软食、硬食使世尊与比丘众满足饱食。如此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于世尊食讫由钵放手时,自就低座,坐于一面。世尊对坐于一方之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以次偈随喜曰:

    五六八      「最上供养献供火14      最上圣偈娑毘底15
                  王为人中最上者        大海诸水中最上               (二一)
    五六九        月为诸星最上者        太阳光辉最上者
                  僧众最上实望福        最上之人应施者」             (二二)

如是世尊向结发苦行者迦尼耶以此等偈随喜后,起座离去。

时,尊者施罗与徒众远离独处、虔诚不放逸、自住精勤、不久即住于诸男子确实达于由家出家而趣非家之目的,得无上梵行之究竟(涅盘)于现世住于自知、作。证具足,了知「我生已尽、梵行已成、所作已办、更不至轮回苦界。」如斯施罗与徒众皆成阿罗汉之人。时,尊者施罗与徒众复俱诣世尊之住处。诣已,偏袒一肩向世尊合掌,以偈白世尊:

    五七○      「我等自今八日前16      归依尊师具眼者
                  我等今已过七夜        尊师教中得调御               (二三)
    五七一        尊师是佛亦是师17      征胜魔者是牟尼
                  尊师已断诸随眠        自已度己且度人               (二四)
    五七二        尊师善超于有依        尊师诸漏已破坏
                  尊师师子无取着        舍断怖畏与恐怖               (二五)
    五七三        此等三百诸比丘        齐向世尊合掌立
                  敬请雄者伸两足        示诸龙象礼师尊」             (二六)
           
		    施罗经竟

注 1 本经其原形出自中部九二经,亦与PTS本相重复,故予省略。因此在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亦予省略。与本经相似者,见增一阿含卷四六、四七(大正藏二、七九八以下),此与本经或有若干之类似情节,但大部分不同。

2「鸯崛多罗波(Anguttarapa)即Anga-Uttrapa、Uttrapa是系指摩企河水(apa)之北(uttara)地方之意、鸯伽(anga)地方在摩企河之北方,故此云鸯伽地方。

3 以下至底本一○四页十六行止,与V.I,P.245f大体一致,双方或部分出入。

4「阿罗汉」等,此为如来十号之一。有关如来十号,本书注释中亦有有略说,详细可参照Visuddhi–maggaPP.198-212;SamantapasadikaPP.112-125等。

5「三吠陀」云云之语,乃形容博学多识婆罗门而用之佛典中之定型句。

6 顺世论(lokayata)为世俗之学问,按哲学之说法,指唯物论。注释中为诡辩论(Vitanda-sattha)。

7「卿」(bho)之一字,在本藏经中由异本借来补用,底本无此语,盖「卿」之意为高贵官吏之称谓,与经中尊称他人不太符合。故在底本译文中概称为「汝」。

8 以下五、六、七偈至二十偈与Thag.VV.818-837之二十偈同。

9「欲见」(carudassano)依注为「有美眼」之解释。

10 本偈被引用于Mil.P.183。

11 本偈被引用于Vm.P.201;VDA.P.84;MNDA.P.186。

12「实」(Vo)在异本中亦用(Ve),Vo有时与Ve同用。可参照七六○偈。

13「时」(atha),底本(attha)系误植。由底本一一一页下至第二行止,其原形系出自V.I.P.246。

14 次之二偈亦出于V.I,P.246。乃与五六八偈及五六九偈之前半偈相若,见中阿含一六一梵摩经(大正藏一、六八九c),杂阿含一一○经(大正藏二、三七b),别译;杂阿含五二经、二五九经(大正藏二、三九一b四六五a以下),增一阿含卷九(大正二、五八九b)、卷一八(六三七c)、卷二五(六八四a)、卷二六(六九四c)、卷三○(七一七a)、卷四○(七六八b)、卷四一(七七五b),频毘娑罗王诣佛供养经(大正藏二、八五六c),过去现在因果经卷四(大正藏三、六四七b、c、六四八a、b),五分律卷一(大正藏二二、二○),十诵律卷一四、卷二六(大正藏二三、一○○b、一八八c以下一八九c以下、一九二b),佛本行集经卷三三、卷五五(大正藏三、八三五b、九○九a),中本起经卷下(大正藏四、一六三b),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卷一一(大正藏二四、一五八b),有部毘奈耶杂事卷三五(大正藏二四、三八○a)、鼻奈耶卷四(大正藏二四、八六七a以下)等。

15「娑毘底」(Savitti)为婆罗门偈颂中最重要之偈,见Rig-VedaIII,62,10。即由omtatSaviturvarenyam,bhargodevasyadhimahi,dhiyoyonahPracodayat之三句二十四字而成。更可参照四五七偈之注。

16 以下四偈与Thag.VV.38-41相同。

17 次之二偈与五四五偈、五四六偈相同。

                             八 箭经1

    五七四        人命于此世2         无相不可知
                  时短且惨悲          更与苦相应                       (一)
    五七五        生者必有死          此无他方法
                  生者至老死          生物之法性                       (二)
    五七六        诸早熟果实3         有落地怖畏
                  生人亦如是          常有死恐畏                       (三)
    五七七        犹如于陶工4         作粘土器具
                  最后皆于坏          人命亦如斯                       (四)
    五七八        无论幼与长5         所有贤与愚
                  皆为死左右          一切必至死                       (五)
    五七九        为死战败离6         所有父与子
                  亲类复戚族          他界难相救                       (六)
    五八○        现见种种亲          相语诸亲人
                  如牛引屠场          死魔强曳去                       (七)
    五八一        如斯世间人          老死交相击
                  贤者知世性          已知无忧虑                       (八)
    五八二        生来而死去          此道汝岂知
                  两端无正见          悲泣亦无益                       (九)
    五八三        蒙昧害自己7         悲泣有何益
                  若能赍己利          听慧者应为                     (一○)
    五八四        悲泣与忧愁          无得心寂静
                  但增生彼苦          彼身唯受害                     (一一)
    五八五        自己害自己8         身瘦容颜褪
                  死者不复苏          悲泣有何益                     (一二)
    五八六        忧愁不舍断          愈益受其苦
                  恸哭命终者          己成忧愁虏                     (一三)
    五八七        人人随业行          为死所左右
                  行他世界时          生类多战栗                     (一四)
    五八八        思此为当然          生住异灭现
                  异变有如斯          见此世间性                     (一五)
    五八九        假如生百年          或生百以上
                  彼遂别亲众          舍此世生命                     (一六)
    五九○        往听罗汉法          命终见亡者
                  彼我不共生          调伏悲泣心                     (一七)
    五九一        犹如家燃火9         以水可消熄
                  如斯有慧者          贤者善巧人
                  如风吹兜罗          忧愁起速灭                     (一八)
    五九二        为求自乐者          勿悲勿贪求
                  自己可除忧          应拔烦恼箭                     (一九)
    五九三        恼箭拔无余          心中得寂静
                  超越诸忧愁          无忧寂灭者                     (二○)
            
			箭经竟

注 1 依注释文所示,有一檀越优婆塞丧子,忧愁之余,七日间未曾摄食。世尊怜悯,赴彼之家,为说本经。

2 本偈可参照J.IV,P.113。

3 本偈亦出于J.IV,P.127;J.IV,P.28被引用于MND,P.121;Vm.P.231。又与本偈相若之经可参见:增一阿含经卷二六(大正藏二、六九○c),中本起经卷下(大正藏四、一六○c),法句经卷下〈生死品〉(大正藏四、五七四a),法句譬喻经卷四(大正藏四、六一六a),出曜经卷一(大正藏四、六一四a),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七七a)等。

4 本偈被引用于MND,P.121;Vm.P.231。又可参照D.II,P.120。与本偈相似者,可参见法句经卷上〈无常品〉(大正藏四、五五九a),法句譬喻经卷一(大正藏四、五七五c),出曜经卷一(大正藏四、六一四a、c),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七七b)等。

5 本偈被引用于MND.P.121又可参照D.II,P.120;J.IV,P.127。

6 以下五八一偈前半至二偈半被引用于MND.P.121。

7 本偈亦出于J.IV,P.127。

8 本偈亦出于J.IV,P.127。

9 本偈亦出于J.IV,P.127。

九 婆私咤经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于伊车能伽罗村之伊车能伽罗森林。尔时2,有颇负盛名之众多婆罗门诸长老住于伊车能伽罗村。所谓:商伽婆罗门、多梨车婆罗门、沸伽罗娑帝婆罗门、生闻婆罗门、刀提耶婆罗门及其它之盛名婆罗门诸长老。时,有婆私咤与婆罗堕阇二学童为除久坐所生之疲劳,伸膝游步、各处漫行。彼等因「云何婆罗门?」而生议论。婆罗堕阇学童曰:「人由父母之正当因缘,宿纯洁之母胎,乃至七世祖先系统未曾被指责非难故,故为婆罗门也。」婆私咤学童曰:「能具戒、能完成其义务,是故方成婆罗门。」婆罗堕阇学童未能说服婆私咤学童;又婆私咤学童亦未能说服婆罗堕阇学童。时,婆私咤学童告婆罗堕阇学童曰:「3汝婆罗堕阇!由释迦族出家之释〔迦族〕子沙门瞿昙住伊车能伽罗森林。而此尊者瞿昙被称:『彼世尊是阿罗汉、等正觉者、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而名扬四布。婆罗堕阇!我等往沙门瞿昙之处,以此义问沙门瞿昙,依沙门瞿昙为我等之解答而受持。」「唯然!」婆罗堕阇学童答婆私咤学童。如是婆私咤与婆罗堕阇二学童诣至世尊之处,彼等与世尊共相问候,谈叙欢愉庆慰之语后,坐于一面。坐一面之婆私咤学童以偈白世尊曰:

    五九四      「我等三吠陀学者        由他认知亦自称
                  沸伽罗沙帝我师        此多梨车之学童                 (一)
    五九五        三吠陀之论说者        其说奥秘我等极
                  我等解通吠陀句        等同吠陀阿阇梨                 (二)
    五九六        沙门瞿昙观我等        系统之说有诤论
                  由生而成婆罗门        婆罗堕阇此主张
                  然我谓依行为得        如具眼者应知斯                 (三)
    五九七        我等两人相互论        我不能得说服彼
                  等正觉者有名声        我等前来问尊师                 (四)
    五九八        人人犹如向满月        近前合掌行恭敬
                  世人如斯同礼拜        恭敬礼拜瞿昙师                 (五)
    五九九        为使兴起世间眼        世尊瞿昙我等问
                  依生而成婆罗门        或依行为而得成
                  我等不知请示汝        令我等婆罗门知」               (六)
    六○○        世尊曰:婆私咤!      我为汝等诸解说
                  生物生来有差别        依序如实为解说
                  实则出生即相异                                       (七)
    六○一        应知草木有差别        彼等差别自不认
                  生来形相既有殊        实乃生类生相异                 (八)
    六○二        次为蛆虫与蟋蟀        蚁类差别亦应知
                  彼等生来形相殊        实则生类生相异                 (九)
    六○三        生有矮小与粗大        应知四足兽差别
                  彼等生来形相殊        实则生类生相异               (一○)
    六○四        腹行背长是蛇类        蛇类差别亦须知
                  彼等生来形相殊        实则生类生相异               (一一)
    六○五        次说水族水中栖        鱼类差别亦应知
                  彼等生来形相殊        实则生类生相异               (一二)
    六○六        次说乘翼凌虚空        鸟类差别亦应知
                  彼等生来形相殊        实则生类生相异               (一三)
    六○七        此等生类依于生        形相差别有种种
                  如是情状在人类        形相由生无种种               (一四)
    六○八        虽依于发或依头        虽依于耳或依眼
                  虽依于口或依鼻        虽依于唇又依眉               (一五)
    六○九        虽依于头或依肩        虽依于腹或依背
                  虽依于臀或依胸        虽依阴部或行淫               (一六)
    六一○        虽依于手或依足        虽依于指或依爪
                  虽依于胫或依腿        虽依于色或依声
                  如于其它诸生类        依生形相无有别               (一七)
    六一一        人各于己身体中        各自人中无别异
                  婆罗门与剎帝利        说称人中有差别               (一八)
    六一二        人中耕作土地者4       为生活者皆如是
                  农夫非是婆罗门        婆私咤如斯当知               (一九)
    六一三        人中种种工巧者        为生活者皆如是
                  工人非是婆罗门        婆私咤如斯当知               (二○)
    六一四        又在人中作买卖5       为生活者皆如是
                  商人非是婆罗门        婆私咤如斯当知               (二一)
    六一五        又于人中服事人        为生活者皆如是
                  奴仆非是婆罗门        婆私咤如斯当知               (二二)
    六一六        又于人中为盗者        为生活者皆如是
                  盗贼非是婆罗门        婆私咤如斯当知               (二三)
    六一七        又于人中武术者        为生活者皆如是
                  武士非是婆罗门        婆私咤如斯当知               (二四)
    六一八        又于人中司祭者        为生活者皆如是
                  祭官非是婆罗门        婆私咤如斯当知               (二五)
    六一九        又于人中村与国        受用领有皆如是
                  王者非是婆罗门        婆私咤如斯当知               (二六)
    六二○        而我依胎由母生6       产妇非称婆罗门
                  彼被尊崇称为卿7       有所得者实为彼
                  无物又无取著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二七)
    六二一        一切众结均已断        远离扰着离系缚
                  无有恐惧无怖畏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二八)
    六二二        革纽革绪与网绳        马勒随眠皆已断
                  觉四谛者弃门闩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二九)
    六二三        怒骂殴打被绳缚8       对此无瞋忍耐者
                  具忍辱力强忍军9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
    六二四        无忿精勤具头陀        持戒渴爱不增盛
                  调御此身最后身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一)
    六二五        不着莲叶如水珠10      不承锥尖如芥子
                  对彼诸欲无染着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二)
    六二六        此世自己苦灭尽        了知灭尽诸苦者
                  卸除重担离缚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三)
    六二七        甚深智慧具慧者        道与非道通晓者
                  通达最上义理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四)
    六二八        在家以及非家者11      不与两者交往者
                  少欲远离不住家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五)
    六二九        不论战栗与刚强        对诸生类藏鞭笞
                  不害彼等亦不杀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六)
    六三○        违背人中不违背12      执笞人中不执笞
                  取着人中不取着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七)
    六三一        贪瞋痴慢与覆盖        如芥子粒置锥尖
                  如是其人亦落置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八)
    六三二        不为粗恶所含义13      真实语言是所说
                  彼语谁亦不忿怒        我称彼为婆罗门               (三九)
    六三三        无论长短与大小        一切世间净不净14
                  非所与者绝不取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
    六三四        无论此世与他世        面对三世无欲求
                  不求意乐离缚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一)
    六三五        无阿赖耶之执着        己知真相无疑惑
                  耽于甘露到达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二)
    六三六        世间善恶皆弃舍15      超越善恶无执着
                  离尘无忧清净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三)
    六三七        清净犹如无昙月        明澄清净无混浊
                  普皆喜有灭尽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四)
    六三八        烦恼难路贪险路16      超越轮回与愚痴
                  禅渡瀑流到彼岸        不动无爱无疑惑
                  烦恼寂灭无取着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五)
    六三九        舍断诸欲于此世        普行无家非家行
                  普遍欲有灭尽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六)
    六四○        舍断贪爱于此世        普行无众独寂行
                  普遍爱有灭尽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七)
    六四一        舍去人轭寿五欲        超越天轭寿五欲
                  超舍诸轭离缚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八)
    六四二        乐与不乐舍离者        清凉快乐无依缚
                  一切世界胜雄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四九)
    六四三        一切有情死与生17      此等一切皆觉知
                  无着善逝是觉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五○)
    六四四        诸天诸人干闼婆18      彼之行踪无可知
                  断尽诸漏阿罗汉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五一)
    六四五        过去现在与未来19      前后或中无何物
                  既无一物无取着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五二)
    六四六        牛王精进最胜者20      大仙已为征服者
                  洗浴烦恼觉四谛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五三)
    六四七        觉知有情了宿住21      见来世天与恶趣
                  已达生之灭尽者        我称彼为婆罗门               (五四)
    六四八        于人所赋名与姓        此唯世间之通名
                  世俗相传皆如此        人于生时已赋名               (五五)
    六四九        姓名不知人之心        长时随在先入见
                  诸不知者谓汝等        由生即是婆罗门               (五六)
    六五○        依生非是婆罗门        依生非非婆罗门
                  依行为是婆罗门        依行为非婆罗门               (五七)
    六五一        依行为而为农夫        依行为而为工匠
                  依行为而为商人        依行为而为奴仆               (五八)
    六五二        依行为而为盗贼        依行为而为武士
                  依行为而为祭官        又依行而为王者               (五九)
    六五三        见缘起法诸贤者        通晓业与异熟果
                  如斯行为如实见        如实得见信不误               (六○)
    六五四        世间依业而存在22      人之存在亦依业
                  有情为业所结缚        犹如行车为辖结               (六一)
    六五五        梵行苦行根律仪23      戒律禁制调御慧
                  由此得成婆罗门        是即最上婆罗门               (六二)
    六五六        具备三明而寂静        尽其再有阿罗汉
                  梵天帝释诸识者        婆私咤如斯当知」             (六三)

作如斯言已,婆私咤与婆罗堕阇二学童白世尊言:「希有瞿昙!希有瞿昙!〔犹如令倒起者、使蔽者显露,如教迷者以道,又如暗夜揭来灯火,使具眼者见诸色,如斯,瞿昙以诸多教法说示〕。我等归依卿瞿昙、归依法、归依比丘众。卿瞿昙容许我等自今而后,尽形寿归依为优婆塞。」

婆私咤经竟

注 1 本经原形出自《中部》九八经,但在PTS版本则只列出本经之题目而略去经文,或系因与本经重复之故。在南传大藏经中,中部经典对婆私咤经亦予省略。

2以下之长行(散文)殆与D.I,P.235f之经文一致。

3「卿」(bho),底本作kho,今从异本。

4「耕作土地」(gorakkhaim),按语义有护牛之义,依注释作「护田」、「耕作」。

5 本偈被引用于MA.III,P.39;SA.I,P.149;UDA.P.332。

6 以下至六四七偈共二十八偈与Dhp.VV.396-423之二十八偈相同。与此相若之偈之汉译偈颂,可参见:法句经卷下、〈梵志品〉(大正藏四、五七二c以下),出曜经卷二九、卷三○(大正藏四、七七○b以下),法集要颂经卷四(大正藏四、七九八b以下)等。

7「卿」之称呼(bhovadi)系指婆罗门族。盖彼等相互尊称其它为「卿」之称呼(bho)。

8 本偈被引用于khpa.P.149。

9 以下二句被引用于Vm.P.295。

10 本偈被引用于VA.P.273;DhpA.II,P.51。

11 本偈被引用于MiL,P.386。

12 本偈可参照S.I,P.236弥沙塞五分戒本(大正藏二二、二○○a、二○六b),五分比丘尼戒本(大正藏二二、二一四a),十诵比丘戒本(大正藏二三、四七八c),十诵比丘尼戒本(大正二三、四八八b)等。

13 本偈被引用AA.I,P.277。

14「净」(Subha)指高价值物品;「不净」(asubha)指廉价物品。

15 本偈被引用于DhpA.II,P.200。

16 本偈被引用于AA.I,P.247。

17 本偈被引用于ibid,P.268。

18 本偈被引用于ibid,P.269。

19 本偈被引用于ibid,P.363。

20 本偈被引用于DhpA.III,P.187。

21 本偈可参照:M.II,P.144;S.I,P.167;P.175;A.I,P.165;P.167;It,P.100;Thig.VV.63-64,中阿含一六一梵摩经(大正藏一、六八九a),杂阿含一一六一经,一一八一经(大正藏二、三○九c、三一九c),别译:杂阿含八四经、九五经(大正藏二、四○三a、四○七c)等。

22 本偈被引用于KV.P.546;DhsA.P.66。

23 本偈与Thag.V.631同。

一○ 拘迦利耶经1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给孤独园。时,拘迦利耶比丘诣至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一面之比丘拘迦利耶白世尊言:「尊师!舍利弗、目犍连有恶欲,为诸恶欲所缚。」如斯言已,世尊告拘迦利耶比丘曰:「拘迦利耶!汝勿作斯言,拘迦利耶!汝勿作斯言。拘迦利耶!汝对舍利弗、目犍连应心生信乐;舍利弗、目犍连是可敬爱者。」拘迦利耶比丘再白世尊言:「尊师!假令世尊以我为可信赖者,则舍利弗、目犍连实有恶欲,为诸恶欲所缚。」世尊再告拘迦利耶比丘曰:「拘迦利耶!汝勿作斯言,拘迦利耶!汝对舍利弗、目犍连应心生信乐;舍利弗、目犍连是可敬爱者。」拘迦利耶比丘再三白世尊言:「尊师!假令世尊信赖我语,则舍利弗、目犍连实有恶欲,为诸恶欲所缚。」世尊再三告拘迦利耶比丘曰:「拘迦利耶!汝勿作斯言。拘迦利耶!汝对舍利弗、目犍连应心生信乐;舍利弗、目犍连是可敬爱者。」时拘迦利耶比丘即由座而起,礼世尊右绕而去。

拘迦利耶比丘去后不久,彼全身出芥子大之脓疱。渐成小豆大,由小豆大而渐成如大豆粒。由大豆程度渐成枣核大。由枣核大渐成枣粒大。由枣粒大渐成余甘子(庵摩罗果)大。由余甘子大渐成青木瓜大。由青木瓜大渐成熟木瓜大。由熟木瓜大,而溃裂出脓血。时拘迦利耶比丘终因此病而命尽。拘迦利耶命终后,因心恨舍利弗、目犍连,遂生红莲地狱。

时,梵天娑婆世界主于夜半过后,以丽色容光遍照祇园各隅,而诣近世尊之住处。诣已,敬礼世尊,立于一面。立于一面之梵天娑婆世界主,乃白世尊言:「尊师!拘迦利耶比丘命终。尊师!命终之拘迦利耶比丘,因对舍利弗、目犍连有瞋恨心,而生红莲地狱。」梵天娑婆世界主作如言。作如斯言已,顶礼世尊右绕,而由其处消逝。

时,世尊于是夜过后告诸比丘曰:「汝等比丘!昨夜梵天娑婆世界主,于夜半过后以丽色容光遍照祇园各隅,诣至我处。至已礼我,立于一面。立一面之梵天娑婆世界主白我言:』尊师!拘迦利耶比丘命终,尊师!命终之拘迦利耶比丘,因对舍利弗、目犍连怀有恨心,而生红莲地狱。『梵天娑婆世界主,作如上言。如斯言已,敬礼我右绕,即消逝。」世尊作如斯言,时有一比丘,白世尊言:「尊师!红莲地狱寿量几何?」「比丘!红莲地狱寿命极长。彼处几年、几十年、几千年、或几十万年难以计数。」「尊师!然以譬喻能说明耶?」「比丘!能说明。」世尊曰:「比丘!譬如依憍萨罗国以升斗量二十石胡麻,人由其中每百年取一粒。比丘!依此憍萨罗国容量之二十石胡麻,依上示方法取尽,其年时较短于一阿浮陀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阿浮陀地狱之寿量,等于一尼罗浮陀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尼罗浮陀地狱之寿量,等于一阿婆婆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阿婆婆地狱之寿量,等于一阿诃诃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阿诃诃地狱之寿量,等于一阿咤咤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阿咤咤地狱之寿量,等于一白睡莲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白睡莲地狱之寿量,等于一青睡莲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青睡莲地狱之寿量,等于一青莲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青莲地狱之寿量,等于一白莲地狱之寿量。比丘!二十白莲地狱之寿量,等于一红莲地狱之寿量。比丘!而拘迦利耶比丘因心恨舍利弗、目犍连,而生红莲地狱。」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斯言已,师更告诸比丘曰:

    六五七      「人之生来有其口2       口其实是利斧生
                  愚者常为恶言语        利斧断除己善根                 (一)
    六五八        应毁訾者而赞赏3       应赞赏者作毁訾
                  彼以口业积恶运        为积恶运不得乐                 (二)
    六五九        骰子博戏失财产        复失己身犹微少
                  对诸善逝心瞋恚        彼之恶运实甚大                 (三)
    六六○        责骂圣者恶语意        堕入十万大地狱
                  尼罗布陀三十六4       五阿浮陀红莲狱                 (四)
    六六一        语不真者行不真5       行言不行堕地狱
                  彼等共为卑劣业        死后当堕他世界                 (五)
    六六二        无瞋心净无污点6       愚者所作瞋恚怒
                  瞋怒愚者恶必返        如向逆风投细尘                 (六)
    六六三        种种贪欲耽著者        彼以恶语谤他人
                  无信吝啬不亲切        两舌悭物以为事                 (七)
    六六四        恶口不实非圣者7       邪恶杀生为恶行
                  极劣恶运卑贱生        一生在世勿多言
                  不然汝至地狱行                                       (八)
    六六五        汝撒恼尘招不利        责骂善人造罪恶
                  此世多造诸恶行        长陷深渊至地狱                 (九)
    六六六        任何诸业无灭者        业主必来承受得
                  自造罪恶愚钝者        此世他世自受苦               (一○)
    六六七        铁针钉入所至处        锐利枪刃为所抵
	           赤热钢弹似食物        果报随业令服食               (一一)
    六六八        狱卒恶语无和颜        罪人无有避难处
                  坐于扩敷炭火上        普入盛燃火焰中               (一二)
    六六九        更以铁网覆其上        铁制之锤击其中
                  由闇入闇真黑暗        其闇扩漫如雾蒙               (一三)
    六七○        次更普燃炽盛火        金属制镬入彼等
                  于火盛燃之镬中        罪人长时浮沉煮               (一四)
    六七一        脓血混满在镬中        作罪过者煮于此
	           无论走往何方隅        到处烦恼触脓血               (一五)
    六七二        又有虫类栖水镬        作罪过者煮其中
                  四边皆是等大釜        无有边岸出去处               (一六)
    六七三        更有锐利剑叶林        入其处者断四肢
                  狱卒用钩捕其舌        曳引拉长予痛击               (一七)
    六七四        复有剃刀锐利刃        彼等难越地狱河
                  诸多愚钝作恶者        行诸恶者堕其中               (一八)
    六七五        其处更有黑斑犬        野干大鹫乌鸦群8
                  人人悲泣被噉食        彼等受尽鹰鸟啄               (一九)
    六七六        造罪之人所遭遇        地狱生活实悲惨
                  此世余命作善行        不可放逸度日行               (二○)
    六七七        红莲地狱之寿量        如智计量担胡麻
                  五千万兆年已多        又加年百二十亿               (二一)
    六七八        地狱之苦长难说        其长彼处不可住
                  故为好净善诸德        语意经常遍守护」             (二二)
           
		    拘迦利耶经竟

注 1 本经前半至六六○偈,殆与S.I,PP.149-153(S.6.1.10.Kokaliko)全文相一致;又与A.V,P.170ff(A.10.89)相类似。或系相应部经典另附加十数偈而成本经。与汉译相似之经有杂阿含一二七八经(大正藏二、三五一b以下),其别译杂阿含二七六经(大正藏二、四七○a以下),增一阿含卷一二(大正藏二、六○三b以下),大智度论卷一三(大正藏二五、一五七b以下)等。

2 以下四偈亦出于S.I,P.149;P.152f;A.V,P.171;P.174,系引用于NettiP.132f。此等四偈之汉译相似之偈有:杂阿含一一九四经(大正藏二、三二四a),及同部一二七八经(大正藏二、三五一c,但缺乏与六六○偈相似者),别译杂阿含一○六经、及二七六经(大正藏二、四一一c、四七○a以下),增一阿含卷一二(大正藏二、六○三c,义足经卷上(大正藏四、一七七a),法句经卷上、〈言语品〉(大正藏四、五六一c),出曜经卷一○(大正藏四、六六四a以下),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八一b),金色童子因缘经卷一二(大正藏一四、八九三a),五分律卷二五(大正藏二二、一六五c以下),十诵律卷四、卷四九(大正藏二三、二三a、三五五c以下),有部毘奈耶卷一四(大正藏二三、六九七b),有部毘奈耶药事卷二(大正藏二四、六c以下),大智度论卷一三(大正藏二五、一五八a),立世阿毘昙论卷一(大正藏三二、一七三c)等。又与六五七偈相似之偈,可参见正法念处经卷一、卷八(大正藏一七、五b、四六b),诸法集要卷五(大正藏一七、四八四a)等。又与六五八偈相似者,可参见阿毘达摩发智论卷二○(大正藏二六、一○三一c),而与六六○偈相似者,可参见三法度论卷下(大正藏二五、二七b)、成实论卷七(大正藏三二、二九一b)等。

3 以下三偈亦出于A.II,P.3f。

4 在本经注释书中并无任何之说明,依于本偈相应部之注(SaratthappakasiniI,P.216)三十六为与尼罗部陀有关。

5 本偈亦出于Dhp.V.306;Ud,P.45(自说经第四品第八经)、It.P.42f(如是语经第四八经)、J.II,P.416f等。汉译相似之偈,可参见法句经卷下〈地狱品〉(大正藏四、五七○a)、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八一b)、义足经卷上(大正藏四、一七七a)、十诵律卷四、卷四九(大正藏二三、二三a、三五五c)等。

6 本偈亦出于S.I,P.13;P.164;Dhp.V.125;JIII,P.202;PV.P.124;被引用于Vm.P.301f与汉译相似之偈见杂阿含一一五四经、一二七五经(大正藏二、三○七b以下、三五○c)。别译杂阿含七七经、二七三经(大正藏二、四○一a、四六九b)、义足经卷上(大正藏四、一七七b)、法句经卷上《恶行品》(大正藏四、五六五a)等。

7 次之二偈被引用于Netti.p.133。

8「大鹫」(Patigijjha)在注书为Patigddha(贪婪)但一说大鹫为(Mahagijjha)。

                         一一 那罗迦经1

                 〔序偈〕
    六七九        满足生欢喜2           三十三天众
                  恭敬有净衣            取衣赞帝释
                  阿私陀仙人            昼住之时见3                    (一)
    六八○        喜悦踊跃见诸天        仙人恭敬问因由
                「何缘天众极满悦        何故取衣作挥舞                 (二)
    六八一        假令诸天战修罗        修罗战败勇士胜
                  彼时亦不大欢喜        今见喜悦甚稀有                 (三)
    六八二        且歌且舞吹口笛        拍手踊跃奏天曲
                  我住须弥问汝等        汝等速为我解疑」               (四)
    六八三      「无比最胜宝菩萨        利益安乐生人界
                  释迦族村蓝毘尼        我等满足极欣悦                 (五)
    六八四        一切有情最高者        人中牛王最上者
	          仙人林中转法轮        猛胜百兽师子吼」               (六)
    六八五        闻诸天声仙人急        下降净饭王宫廷
                  坐其处告释迦众      「我今欲见此童子」               (七)
    六八六        释迦族等炉金工        锻练辉耀如金黄
                  高贵容貌童子丽        为阿私陀仙人见                 (八)
    六八七        辉耀行空如火焰        清净霁云如满月
                  照曜大地如秋阳        阿私陀仙生欢喜                 (九)
    六八八        诸天有骨千圆轮4       空中护持有伞盖
                  金柄拂尘上下扇        不见持拂伞盖人               (一○)
    六八九        黑妙结发斯见已5       头上白伞为翳遮
                  如锦毯中之黄金        跃踊喜心抱太子               (一一)
    六九○        彼通真言及相好        抱取释迦验牛王
                  欣乐心发感叹声        人间无上最上者               (一二)
    六九一        随念自己将终时        仙人怏怏眼流泪
                  释迦族见仙人泣        莫非童子有障碍               (一三)
    六九二        仙人告慰释迦族        我非随念子不利
                  童子绝无任何障        彼非凡庸善留意               (一四)
    六九三        童子得成无上觉        得见最上之清净
                  彼之梵行广弘通        怜愍众生转法轮               (一五)
    六九四        然我余命不久世        正觉之前我命终
                  无等之法我不闻        我心故此苦恼痛               (一六)
    六九五        释迦族众大欢喜        彼之生来始出城
                  怜愍自己之子嗣        修学无等精勤法               (一七)
    六九六      「今后有佛成正觉        汝若闻其行法道
                  尔时当往遍求问        彼世尊前行梵行」             (一八)
    六九七        豫见未来得清净        仙人所教饶益意
                  多积福善那罗迦        待望胜者护诸根               (一九)
    六九八        闻彼胜者转法轮        仙人教言实现时
	           行见牛王得信乐        请问牟尼最胜行               (二○)
                  序偈竟。
    六九九      「阿私陀仙所述语6       此语如实我了知
                  瞿昙诸法通达者        故我前来谒世尊               (二一)
    七○○        出家乃至住非家        托钵之行续寻求
                  我问牟尼请示我        最上句之牟尼行」             (二二)
    七○一        世尊曰:
                「行难得难清净道        我令汝知牟尼行
                  然而我告汝此事        志须强毅心坚固               (二三)
    七○二        无论村人骂或赞        应以平等行仪临
                  慎防瞋意严加护        寂静勿为高傲行               (二四)
    七○三        如园中有种种焰        黄红大小皆出现
                  诱惑牟尼诸女人        纵令彼女来诱惑               (二五)
    七○四        牟尼已经离淫法        彼此诸欲皆已舍
                  于诸生物强或弱        不生瞋害无爱着               (二六)
    七○五        我与彼等亦相同        彼等与我亦无异
                  自己与彼相比较        不可杀害诸众生               (二七)
    七○六        一切凡夫所执着        欲求贪欲须舍去
                  弃贪行道具眼者        必定能度贪地狱               (二八)
    七○七        控制肚腹须节食        一切少欲勿贪求
                  彼实厌离于诸欲        无欲寂灭无烦恼               (二九)
    七○八        牟尼每日出行乞        行乞已讫赴林边
                  牟尼止住在树下        树下就座已牟尼               (三○)
    七○九        彼贤者勤修禅定        树下静虑乐林边
                  自行禅定自满足        树下寂静应禅思               (三一)
    七一○        林中树下且过夜        翌朝赴村行乞食
                  信众招待与供养        持来之食亦不喜               (三二)
    七一一        牟尼沿村到来时        不以家家过急行
                  如同哑者之乞食        教策之语不得说               (三三)
    七一二        若乞得食斯可矣        若不得食亦善哉
                  两者等同为看待        牟尼坦然静还来7              (三四)
    七一三        彼手持钵续游行8       人谓哑者亦非哑
                  虽少施与亦莫轻        不可轻蔑彼施者               (三五)
    七一四        我作沙门为行道9       说示种种至高道
                  达于彼岸无二次        亦无一回到达者               (三六)
    七一五        轮回暴流必须断10      比丘不可有爱着
                  舍断所作诸善恶        如斯比丘无热恼」             (三七)
    七一六        世尊曰:
                「令汝得知牟尼行        摄食如尝剃刀刃
                  必当以舌抑口盖        对胃亦应行自制               (三八)
    七一七        沈滞之心不可有        心中不可多思念
                  无有依着无臭秽        最后目的为梵行               (三九)
    七一八        亲近沙门是心离        独坐身离应学习
                  离为独一牟尼行        若能独一乐行道               (四○)
    七一九        若然名声耀十方        精进禅思弃诸欲
                  我等弟子慕圣法        愈益增长惭与信               (四一)
    七二○        犹如挖掘深河底        应知河川诸情况
                  小河底浅流有音        大川流水无音声               (四二)
    七二一        浅水之流有潺声11      满水之流成寂静
                  愚者如同半水瓮        贤者如同满水湖               (四三)
    七二二        沙门且具法与义        多语利益众生事
                  彼等自知所示法        彼等自知宜多语               (四四)
    七二三        彼等自知自制心        彼等自知勿多语
                  彼牟尼值牟尼行        彼牟尼证牟尼行」             (四五)
            
			那罗迦经竟

注 1 本经部分与佛传有关。即释尊于迦毘罗城降诞,阿私陀仙人为佛占相,预言释尊之将来,且自悲哀不能遇佛之成道,并自遗言其外甥那罗迦,命其如闻佛成道,即直就佛前修学梵行。那罗迦从其遗言,闻佛转法轮之消息,于第七日即至佛前问牟尼行。以下故事为本经〔序偈〕,有关牟尼之行、佛之说法,为本经之本文。而在〔序偈〕中与之相似之故事,虽出自种种佛传,但未见有与本经类似之偈。然与本经本文相似诸偈,可见出于Mahavas-tuIIIPP.386-389,佛本行集经卷三八(大正藏三、八三○a以下)。此或系本文诸偈,自古即已存在,而〔序偈〕乃后加之者。

2 此等故事例如佛本行集经卷九(大正藏三、六九三b以下)可为参照。

3「昼住」(divavihara)亦云昼卧(午睡),即于食后日中之休息。此非必定为卧,多为乐住坐禅。

4「黑妙」(Kanha-siri)系指阿私陀仙(Asita-isi)即Kabha与Asita相当,Siri与isi相当。盖Kanha与Asita同为黑色之义,siri为吉祥人之义,此处指为仙人。

5 本偈被引用于DA.II,P.438;MA.IV.P185。

6 以下至本经最后之偈,虽稍有不同,大体与MahavastuIII,PP.386-389佛本行集经卷三八(大正藏三、八三○a以下)相当。

7「坦然」(rukkhamva)直译为「如对树木」。依注文,求果实之人行近树前,得与不得,亦无得意与失意,坦然而去。

8 本偈被引用于SA.II,P.109。

9 本偈被引用于KV.P.89。

10 本偈被引用于CND(暹罗本)P.109。

11 本偈被引用于Mil.P.414。

一二 二种随观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东园鹿母高堂。尔时,世尊于十五日布萨满月之夜,受比丘众围绕,露地而坐。时世尊默然回顾众多比丘,告诸比丘言:「诸比丘!出离世间至成圣之正觉有诸善法。诸比丘!汝等何故出离世间至圣正觉,闻此等善法耶?诸比丘!若有问汝等者,汝等可如是回答彼等:『此无他,是为如实知二法。』然汝等以何言二?『此是苦、此是苦集』,此是一随观;『此是苦灭、此是至苦灭道』,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斯言已,师又更言曰:

    七二四      「于苦无知解1         复不知苦生
                  苦又普无残          不知绝灭处
                  更至苦寂灭          不知其道之                       (一)
    七二五        人心无解脱          亦无解脱慧
                  未能尽苦际          彼实至生老                       (二)
    七二六        然能知离苦          亦知苦发生
                  又苦遍无余          知苦绝灭处
	          更至苦寂灭          知解彼道处                       (三)
    七二七        具足心解脱          亦具慧解脱
                  彼等尽苦际          不至生与老」                     (四)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亦皆依缘依而生』,此乃一随观;『然依之离灭无余,故无苦之发生』,此乃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二)若烦恼有余时,于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得随一之果。」世尊如右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二八      「世间种种苦2         皆依因缘生
                  无知作依处          愚钝屡受苦
                  知苦随观者          知而不作依」                     (五)

「『其它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 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无明而生』,此乃一随观;『然无明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发生』,此乃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于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期得随一之果。」世尊如右言。善逝如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二九      「由此而有彼          生死与轮回
                  轮转行不已          其趣是无明                       (六)
    七三○        无明是大痴          由此久轮回
                  至明诸有情          后有不更来」                     (七)

「『又依他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行而生』,此是一随观;『然诸行离灭之无余,故无苦可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知果。」世尊如上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三一      「任何苦发生          皆缘行而生
                  诸行之离灭          无苦可发生                       (八)
    七三二        苦生缘于行          了知此过患
                  止灭一切行          断除诸欲想
                  此苦之灭尽          如实知此已                       (九)
    七三三        正见达吠陀3         正知诸贤者
                  战胜恶魔结          后有不更来」                   (一○)

「『依他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识』,此是一随观;『然识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三四      「一切苦发生          皆是缘于识
                  由识之离灭          无苦可发生                     (一一)
    七三五        苦缘识而生          了知此过患
                  识若寂静故          无爱即寂灭」                   (一二)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 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触』,此是一随观;『然因触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上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三六      「为触所击败          从有流而行
                  诸人行邪道          无能尽灭结                     (一三)
    七三七        如是遍知触          诸人喜寂静
                  彼等实灭触4         无爱故寂灭」                   (一四)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之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受』,此是一随观;『然受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励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当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三八      「无论乐或苦5         不苦或不乐
                  内者与外者          一切所感受                     (一五)
    七三九        此苦须当知          虚伪破灭法
                  以智触衰灭          认斯可离贪6
                  诸受灭尽故          无爱故寂灭」                   (一六)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渴爱』,此是一随观;『然渴爱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四○      「渴爱为友者7         长时续轮回
                  有此而有彼          轮回无超脱                     (一七)
    七四一        渴爱缘生苦8         知此之过患
                  渴爱离无取          念之当普行」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取』,此是一随观;『然因取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四二      「有乃缘于取          有者受诸苦
                  生者必有死          此苦生之缘                     (一九)
    七四三        取之灭尽故          诸贤正了知9
                  知达生灭尽          后有不更来」                   (二○)

『依他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龌龊』,此是一随观;『然龌龊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告曰:

    七四四      「任何苦之生          皆缘于龌龊
                  由诸龌龊灭          无有苦之生                     (二一)
    七四五        有苦缘龌龊          了知此过患
                  舍遣诸龌龊          无龌龊解脱                     (二二)
    七四六        断绝诸有爱10        比丘心寂静
                  灭度生轮回          彼更不再有」                   (二三)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食』,此是一随观;『然食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四七      「任何苦之生11        皆缘食而生
                  依于诸食灭          无有苦之生                     (二四)
    七四八        苦乃缘食有          知此为过患
                  遍知一切食          勿依止诸食                     (二五)
    七四九        吠陀之达人          涅盘正了知
                  诸漏遍尽故          省察受用食
                  住法不入趣」                                       (二六)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云何为二?『任何苦之生,皆缘于动转』,此是一随观;『然动转离灭之无余,故无苦之发生』,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五○      「任何苦之生          皆缘于动转
                  诸动转之灭          无有苦之生                     (二七)
    七五一        苦乃缘动转          了知此过患
                  如是弃爱欲          令除灭诸行
                  不动亦无取          念之应普行」                   (二八)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 诸比丘!若诸人有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有依止者有动摇』,此是一随观;『依止无者动摇无』,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五二      「无依无动摇          有依有取着
                  此有故彼有          无越度轮回                    (二九)
    七五三        诸依有怖畏          了知此过患
                  无依无取着          念之应普行」                  (三○)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无色〔界定〕远比色〔界定〕更为寂静』,此是一随观;『灭〔尽定〕远比无色〔界定〕更为寂静,『此是第二随观。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五四      「色界诸有情12        及住无色界
                  不知灭尽定          是为再来者                     (三一)
    七五五        遍知色界定13        善住无色界
                  灭定解脱者          彼等舍死魔」                   (三二)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 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诸比丘!『含括天、魔、梵天之世界,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一切诸人中或思:「此是真理」者,但诸圣者以正慧如实善见「此是虚妄」』,此是一随观;诸比丘!『含括天、魔、梵天之世界,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一切诸人中或思:「此是虚妄」者,但诸圣者以正慧如实善见:「此是真理」』,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 (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之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上言。善逝如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五六      「非我以谓我          住着于名色14
                  见天及人世          愚思为真理                     (三三)
    七五七        愚者如所思          由思为所异
                  愚思成虚妄          暂法虚妄法                     (三四)
    七五八        涅盘非妄法          诸圣知真实
                  彼等解真理          无爱故寂灭」                   (三五)

『依他之异门亦有二种正随观耶?』 诸比丘!若有人问者,应答彼等:『有。』然云何为二?诸比丘!『含括天、魔、梵天之世界,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一切诸人中,或思:「此是乐」者,但诸圣者以正慧如实善见:「此是苦」』,此是一随观;诸比丘!『含括天、魔、梵天之世界,含括沙门、婆罗门、天、人一切诸人中,或思:「此是苦」者,但诸圣者以正慧如实善见:「此是乐」』,此是第二随观。诸比丘!如是正随观此二者,勇猛精勤不放逸而自住,比丘(一)于现世期望得全智(阿罗汉);又(二)若烦恼之有余时,期得不还(阿那含)二果中随一之果。」世尊如是言。善逝如斯言已,师更言曰:

    七五九      「唯言有此者15        色声及香味
                  触法为嗜好          爱着以适意                     (三六)
    七六○        诸天及世人          实以此为乐
                  此等之灭时          彼等思为苦                     (三七)
    七六一        有身之断灭          诸圣见为乐
                  正见人所思          恰与世间反                     (三八)
    七六二        他人所言乐          诸圣称是苦
                  他人所谓苦          圣者称是乐
                  了知难解法          无知则痴迷                     (三九)
    七六三        无明所蔽翳          黑暗无所见
                  正见诸善人          光明大开显
                  不达熟法愚          近之亦不识                     (四○)
    七六四        为有贪所败          从有流行去
                  受魔所制者          于法无正觉                     (四一)
    七六五        除去圣贤者          谁能值正觉
                  正知涅盘句          无漏般涅盘」                   (四二)
    世尊如是言已,彼诸比丘闻世尊之所说,意悦欢喜。世尊说此法时,
	有六十比丘,心无取着,解脱诸漏。
	        二种随观经竟
        此〔二种随观经之〕摄颂:
            谛依与无明
            诸行第五识
            触诸受渴爱
            取龌龊诸食
            动转动摇色
            真理苦十六
            大品第三竟
          摄颂:
            出家与精勤
            善说孙陀利
            摩伽萨毘耶
            说施罗与箭
            乃至婆私陀
            与拘迦利耶
            那罗迦以及
            二种正随观
            此等十二经
            称之为大品

注 1 以下之四偈亦出于S.V,P.433(S,56.22Vijja);It,P.106亦出(如是语经之一○三经)。该偈参见杂阿含三九二经(大正藏二、一○六a)。

2 本偈与一○五○偈后半及一○五一偈前半同。

3「吠陀」指须陀洹道乃至阿罗汉道之智。

4「止灭故」(abhisamay),有关此语可参照三四二偈之注。

5 本偈及前四偈亦出于S.IV,P.205。

6「离贪」(Virajjati)在注书中使用Vijanati(识)之语,说明此等识诸受及识苦。

7 次偈亦出于A.II,P.10;It.P.9;P.109亦出(如是语经之一五经、一○五经),被引用于MND.P.455;CND(暹罗本)P.291;P.320;DHSA.P.364;SNA.P.64等。更只在七四○偈被引用于CND(暹罗本)P.363;SNA.P.17;MNDA.P.39。

8 本偈亦出于J.IV.P.354。又在出曜经卷五(大正藏四、六三六b)、法集要颂经卷一(大正藏四、七七八c),有与本偈类似之偈。

9 以下之三句亦出于It.P.39;P.95;P.108f亦出(如是语经之九三经、九四经、一○四经)。

10 本偈亦出于Ud.P.46亦出(自说经第四品第九经。更与本偈类似之偈,可参见大毘婆沙论卷五六、卷一九六(大正藏二七、二八八b,九八○b)及阿毘昙毘婆沙论卷三一(大正藏二八、二二三a)。

11 以下之二偈可参照舍利弗阿毘昙论卷一三、卷一五(大正藏二八、六一三b,六二五a)。

12 本偈亦出S.I,P.133。七五四、七五五之二偈亦出于It.P.62(如是语经之七三经)。与此二偈相当之偈,可参见杂阿含四六二经(大正藏二、一一八a),为阿毘达磨集异门是论卷三(大正藏二六、三七八c)。

13 本偈可参照It.P.45f(如是语经之五一经)。

14 以下之三句亦出于It.P.35(如是语经之四一经)。

15 以下至七六五偈之七偈,原形其出于S.IV,P.127f。在杂阿含三○八经(大正藏二、八八c)有与此等七偈相似之偈。

返回顶部